为进一步推动构建数字时代辽宁检察工作新格局,以“数字革命”驱动新时代检察工作提质增效,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,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,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,更好以检察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,清河门区人民检察院举办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构建与应用竞赛。
本次竞赛由清河门区人民检察院各业务条线负责人通过PPT展示介绍构思的法律监督模型。各业务条线的负责人立足实际,通过探索“个案办理—类案监督—系统治理”的监督路径,重点围绕模型的数据来源、分析方法、应用成效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展示。每个模型汇报完毕后,评审组各评委进行提问并就模型的实用性、创新性、可行性进行评分,并最终评出一、二、三等奖。
11月28日起,我院公众号将对获奖的8个模型进行集中展示。
数字检察赋能司法救助——徐鹏
每当望见司法救助申请人诉说生活苦难时情不自禁感伤落泪;而领取到司法救助金又难掩激动心情流下喜悦泪水时,都倍感此项工作的意义所在。当司法救助工作遇到案源难寻的问题时,通过数字检察赋予办案人一双“千里慧眼”,寻找到急需救助的人,在这个寒冷的冬天,为他们送去检察温暖。
法律依据
根据《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(试行)》、《人民检察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》相关规定,制作出数字检察赋能司法救助模型。
模型介绍
提取检察机关刑事和民事相关案件数据、人民法院执行数据和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贫困人口数据,将这三类数据进行碰撞对比,最终筛选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拟被救助人。
应用成效
通过构建此模型,发现了因案致贫急需救助的肖某某一家,提请市检察院对其进行了联合救助,共发放司法救助金2万元,同时将该线索移送区民政局进行了社会救助,向其发放大米、面粉、食用油等生活物资。向区法院制发了《检察建议书》,建议区法院加大执行力度,有效执行生效判决,保障司法救助申请人合法权益。
下一步,清河门区检察院将在不断完善此模型的基础上,推动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,打通司法救助工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尤其让身患残疾行动不便的申请人只用递交一份材料,就能双向完成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全过程,享受全部救助红利,同时进一步扩充贫困人员信息库进行数据碰撞,最终达到“应救尽救”。“践行群众路线”、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,清河门区检察院永远在路上。